close


街道辦事處的工作人員正在對礦區沒有搬遷的楊勝一家進行入戶調查
飄浮著大量粉塵的山頭

楊勝站在已搬遷的廢棄棚戶房旁
楊勝吃力的為家裡運水
烏海市煤礦棚戶區改造的安置房
已經簡裝完工的煤礦棚戶區搬遷改造房
在建的高層棚戶區保障房
  來源:央視財經
  烏海市率先啟動的中央下放煤礦棚戶區改造項目,受到市民廣泛支持。項目歷經7年,成績顯著,大部分棚戶區得到有效改造。然而,在經濟不景氣和土地資源有限等條件的限制下,如何利用政策的支持讓棚改戶早日安心搬進安置房?面對這些問題,烏海市棚戶區改造項目依舊任重而道遠。
  內蒙古烏海市是一座西部煤城。因煤而興、依礦而建,當初是先有礦、後有市,這樣就形成了礦在城中,城在礦中的城市格局。因此礦區棚戶區改造的任務量非常大。而近幾年,全國煤炭市場的不景氣讓棚戶區改造工作面臨著很多複雜因素的挑戰。來看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的調查。
  老住戶經濟拮据無力購房  烏海棚戶區改造工程面臨壓力
  烏海市烏達區的五虎山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您以前是咱們礦上的職工,是吧?
  烏海市烏達區五虎山礦區職工楊勝:五虎山礦職工。
  工作人員:退休了現在?
  楊勝:退休了。
  6月12日上午,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烏達區的五虎山街道辦事處的工作人員,正在對礦區沒有搬遷的家庭進行入戶調查,為下一步棚戶區改造搬遷做著準備工作。
  楊勝:那個房子咱們多會兒能入住?
  工作人員:我看今年咱們現在不是已經開工了嘛,明年入冬以前咱們就交工。
  他叫楊勝,是附近五虎山礦上的退休老礦工,小兒子在外面打工,現在楊勝和老伴兒、大兒子一起住在這個破舊的老房子里。
  楊勝:裡頭是土坯的,外頭是磚的。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就這些是磚,裡頭全是土坯?
  楊勝:他因為土房一颳風一下雨整個風一吹,整個土就吹掉了,吹掉了以後漏雨,就得維修,每年就都維修。
  記者:下雨的時候要漏雨嗎?
  楊勝:下雨漏雨,外頭下大雨,家裡下小雨
  楊勝家就住在離這不遠的五虎山煤礦附近,這三間土坯房已經蓋起30多年了。他告訴記者,平時一颳風,空氣中夾雜著從附近礦區刮過來的煤矸石和粉煤灰等大量固體廢棄物,到處都是刺鼻的味道。
  楊勝:你看上頭那個山,倒那個翻那個渣子,現在早上,一晚上睡不成覺,大礦車敲嗆得人待不住,一刮大風,整個粉塵都刮到這邊來了。
  對面的五虎山煤礦,就是楊勝以前工作過的地方。1971年,楊勝從老家包頭來到烏海市五虎山煤礦,做了一名專門給煤礦挖掘巷道的掘進工。一干就是36年。內蒙古自治區的烏海市,是一座因煤而興、依礦而建的城市。上世紀70年代,很多煤礦和工礦企業職工在支援國家建設的背景下,從全國各地來到這裡,在煤礦附近簡陋的工棚中落腳棲身,沒想到,這一住就是半個世紀。2006年,烏海市開始對棚戶區進行搬遷和改造。楊勝家的鄰居大部分都從這裡搬進新房了。
  楊勝:那個是2010年搬走的,這個去年搬走的,這個也去年搬走的,這兩家都去年搬走的。
  記者:大部分都搬走了。
  楊勝:都搬走了。
  記者:您呢,想搬嗎?
  楊勝:想搬,想搬。
  看著很多老鄰居都已經搬走,住進了新房,楊勝心裡既羡慕,又有些落寞。他也想能早點搬進新房,但是家裡現在幾乎沒有什麼積蓄,就算加上政府和單位的補貼,他現在也拿不出太多錢來買安置房。
  楊勝:反正礦工有時候確實,他這個錢掙的確實來之不易。
  18年前,兒子楊永平在外面幹活發生事故,造成高位截癱,那一年才剛滿24歲。今年已經60多歲的楊勝夫妻倆,18年來一直照顧著行動不方便的兒子。本來夫妻倆加起來還有每個月3000多元錢的退休金,但因為這些年兒子高位截癱引起各種併發症都需要花錢,楊勝家裡至今還有四五千元錢的外債沒有還清。現在,夫妻倆年齡也大了,每個月三個人的醫葯費就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兒子和老伴兒的藥費加起來每個月需要2000多元。楊勝自己還有嚴重的腰椎錯位,每天都要靠吃止疼片來維持,醫生勸說多次需要做手術,楊勝都不敢去做。
  楊勝:手術現在我怕做癱了,我一走開這個家就更不行了,你說我走開水怎麼弄,水也回不來了,她也擔不成,水就沒人拉了,我還能騎個三輪車去拉水。
  楊勝嘴裡說的用水問題,是讓他現在最操心的事情。因為他所居住的這個區域屬於幾十年前的老礦區,地下水管早已老化,附近的居民大多已經搬走,將來這裡也屬於要搬遷的地區,政府部門現在也只能稍作修繕,楊勝在自家院里打的水井也早就打不出水來。
  楊勝:外頭有兩個缸,在這有兩、三、四個缸,這個水都是存下的,到了冬天還有水,春季有水,一旦春季以後地要開了以後,澆地了,你這個水就壓不上來了。
  這天上午,楊勝又要出去找水了。這個三輪車是他花了80元錢買來專門用來拉水的。每天,他都要騎著它跑上好幾個地方去找水。現在,他要去的是離家有一公里,也是最近的一個水源去找水。
  楊勝:沒有水,沒有水。
  這個供水點沒有水,楊勝打算再到附近其它社區去找找看。二十分鐘之後,楊勝來到三里地之外的,另一個社區的供水點。
  楊勝:水在哪兒呢?
  村民:那兒。
  雖然水流很小,但楊勝還是很開心,他說這個供水點的水要比自己社區的水要清。楊勝剛剛接了一桶水,這個社區的居民就開始提意見。
  楊勝:我再接這一桶都不接了。說西頭的來東頭接來了,肯定有意見,他們還接不上了,就接這一桶吧,那桶接不上了。
  接了兩大桶水,這個供水點也快到了停水的時間,楊勝不好意思再接了,打算推著車子回家。
  居民:告訴你,以後別來這擔水了。
  楊勝:哦,不來了,不來了。
  一連接了兩大桶水,楊勝心滿意足的推著車子往家走,在三十多度的高溫下,今年已經64歲的楊勝,經過這麼一圈兒折騰,顯得有些很吃力,實在騎不動了,他就停下來歇歇腳。
  記者:這麼遠的話,去一趟得休息幾次啊?
  楊勝:休息個兩三次吧。
  記者:得兩三次。
  楊勝:恩。
  記者:水太重了。
  楊勝:太重了,因為啥,往回走是上坡,空車是下坡,重車是個上坡。
  拉水回來,楊勝累得滿頭大汗,坐在椅子上歇了半天。可是沒過多久,楊勝又騎著自行車出門去了。原來,為了能貼補家用,也為了能早點搬進新房,楊勝平時沒事的時候都會去附近撿些廢棄的飲料瓶、硬紙箱,拿去賣錢。
  記者:出去能撿多少?
  楊勝:有個撿個二三斤、有時候撿個三四斤,不等,要是天氣好就多能撿點,天氣熱喝水喝的多,天氣涼就撿不上了,這個1毛,那個2毛,這個鐵賣的8毛。
  對於樂觀、積極的楊勝來說,這一個個廢舊的飲料瓶,一塊塊生鏽的破銅爛鐵都是一份希望。
  現在,楊勝心裡最大的願望就是能讓兒子和老伴住進新房。
  楊勝:最大的心愿就是說把樓房弄了以後,給他們有個住處,我們就好,閉眼好閉了,就這個心愿,其他的沒有什麼。老家的全沒有家,什麼也沒有了。
  據瞭解,目前,烏海市還沒有搬遷的礦區居民一共還有2.5萬戶,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一些經濟條件比較貧困的家庭,以及工病亡遺屬、孤寡老人等困難的弱勢群體。
  楊勝告訴記者,看著一個個搬走的鄰居了,他們一家真的非常的著急也非常羡慕,他們也非常希望能早點兒搬進帶電梯的樓房裡。現在,當地街道也在根據他們家的具體情況,在積極想辦法,我麽在這祝願楊勝一家能儘早實現自己的願望,搬進新房。那麼,對於那些已搬入新家的棚改居民來說,他們的生活又怎麼樣呢?我們的記者在當地也認識了一家剛剛搬進新居的老兩口。
上一頁12下一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c11dcgjp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